心脏疾病作为全球临床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已成为公共卫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根据《202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心肌梗死(AMI)和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预后监测,依赖于敏感且高效的检测手段。
心肌梗死(AMI):高发且致死率高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常见的冠心病类型之一,且其病死率较高。研究显示,心肌梗死患者的30天内再入院率为6.3%,且近50%的患者发生于出院后5日内。其中,77.7%的再入院病例与心血管事件相关,包括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再次发生的心肌梗死。根据China PEACE前瞻性队列研究,2.5%的AMI患者在出院后1年内发生心肌梗死复发,且复发率在出院后1个月内高达35.7%。进一步分析发现,复发AMI患者的1年病死率为32.1%,高于未复发患者的28%。
AM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其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诊断方法依赖于症状、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学检测。然而,现有的心肌酶学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心力衰竭: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往往出现在心脏病的晚期阶段。根据China-HF研究数据,在2012年1月到2015年9月期间,全国共有132家医院的13687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为4.1%。高血压、冠心病和心房颤动是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合并症,而感染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发因素。心肌梗死被认定为引发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病因之一。
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预后评估,依赖于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此外,利钠肽也是心衰的常见标志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期权请联系删除)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利钠肽等,能够在心肌损伤发生后血液中显著升高,其浓度变化的时间特征不尽相同。在临床中,这些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同标志物的变化对病情的判断提供了多维度的依据,特别是在AMI和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及病程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期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单一标志物的应用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诊断准确性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通过新技术提升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精度,成为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化学发光法在心肌标志物检测中的优势
近年来,化学发光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逐渐成为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首选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快速检测的优点,能够显著提高心肌标志物的检测精度和可靠性。
以四库医云自主研发的SK1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为例,结合智能化分析控制软件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以及利钠肽等心衰相关标志物。该系统能够提供高通量的自动化检测,减少人为误差,提升检测效率和临床应用的便捷性。相比传统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法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提供更为准确的检测结果,对于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结合化学发光技术的优势,四库医云在自主研发的试剂和仪器方面不断创新,推动了心肌标志物检测的精准化和智能化。这不仅提升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也为患者提供了更为高效、及时的检测手段,促进了心脏疾病早期预防和干预。